调查报告 关于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专项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5-01-12 08:58:40   来源:  最新资讯

  建立县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工作情况,分析研判有一定的问题,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制定了《建湖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晰各部门职责,强化部门协同发力,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的良好态势。

  (二)聚焦重点问题,环境品质明显提升。按照“系统治理、全域提升”的思路,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与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风文明进步等工作一体推进。突出重点区域,定期开展集中清理整治提升行动,统筹谋划农村绿化、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生态河道、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美化提升工程。今年以来,对全县2537条农村河道做全面监测,整治黑臭水体35条,建设农村生态河道60公里,打造幸福河湖10条,全方面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

  (三)聚焦宣传引导,整治成效持续增强。建立“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自治管理”工作模式,提高群众参与程度,着力构建农村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格局。通过道德讲堂、村务宣传栏、乡村大喇叭等多种渠道开展全方位宣传,重点打造了一批示范村居、示范村庄、示范庭院,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工作态势。全面落实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要求,建立农村环境路、河、房、田、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的管护机制,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干群协同推进不够有力。一是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当前农村非流动人口老龄化严重,受传统习惯影响,乱扔垃圾、乱倒污水、小规模畜禽散养、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时有发生。二是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改治理的力度不大。少数群众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参与投身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工作的热情还没有正真获得充分调动。三是基层村居人少事多、工作事务繁杂,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缺乏系统性研究。

  (二)规划引领作用不够突出。当前,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推进速度较快,但规划的深度还有不足,部分村庄建设忽视对乡土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的挖掘,不能凸显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存在“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有新貌无特色”的现象。调研中还发现,部分村居对环境整改治理工作认识仍处于“初级版”模式,把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简单理解为打扫干净、摆放整齐。部分镇区只注重环境整改治理示范村的建设,强调特色亮点的打造,而对一些后街背巷、旧村老庄整治工作力度不够、进展不大,离全域综合整治和常态化管理还有差距。

  (三)长效管护机制不够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工作涉及生产生活污水处理、村组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农户厕所改造、道路硬化绿化等方方面面,前期资产金额来源以项目建设资金和专项补助资金为主,后续维护和经营成本较高,镇村普遍反映仅靠现有上级财政补助资金难以支撑。特别是近两年,农村环境整改治理力度加大,相关联的费用支出增多。因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绿化修剪、环卫设施、道路破损等得不到及时维护和修复,缺少必要的专业机械设备,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的持续开展和长效作用的发挥。

  (一)坚持全民共建,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农村人居环境事关人民生活质量,广大农民群众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关键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编排节目,送戏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环境保护常识,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健康、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群众人居环境共建共享意识。二要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提高群众参与度,是引导共建共治的关键之举。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让群众直接参与环境整改治理决策、施工、评价全过程,增强主人翁意识,使村民对治理工作“可感可及”。三要注重典型示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掘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扩面成片、连片成带打造示范区、示范带,变“等靠要”为“比赶超”。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强化责任担当、使命意识,形成工作合力,为广大村民做出表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规划先行,强化系统联动整治。一要突出规划引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考虑农村的地形地貌、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文底蕴和资源禀赋,务实考虑农村居民生活小习惯和配套需求,分类确定村庄发展趋势和建设模式。二要突出责任担当。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组成单位工作职责,压实主体责任,做好工作对接,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序、按计划稳步推进。围绕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对乡道建设、河道整治、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农厕改造、环境卫生等重点工作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整体提升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三要突出精准施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整治工作。注重传承保护,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留住古树名木、历史建筑,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做到“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避免千村一面。

  (三)坚持体系完善,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一要克服重建设、轻维护,重集中整治、轻长效管理的思想,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资金长效投入机制。适应县级财力发展水平,逐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垃圾收运和卫生保洁等经费的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常态化管护资金需求,减轻基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的负担。二要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出台长效化管理的政策意见,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上的水准。为基层农村集中添置一批小型机械化垃圾清扫和运输专用车辆,提高农村环卫工作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推动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加强从业有关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培养本土乡村规划、建设、监管等方面人才。三要完善监督机制。鼓励将村民家庭周边环境卫生要求等纳入村规民约,明确基层组织和村民的权利义务,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村民保护村庄卫生环境的行动自觉。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红黑榜”的形式定期督查和通报,推动阶段性集中整治向常态化高效管护转变,为建设江淮绿心“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