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工业70年巨变
发布时间:2024-08-23 12:35:06 来源: 火狐官网网址
从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第700万辆解放卡车在长春一汽解放卡车厂总装车间下线。解放用七代车的更迭、700万辆车的跨越,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巨变。
2018年,全国汽车产量超过2780万辆,占全球的30%,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第一。
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大功率履带拖拉机诞生,标志着中国拖拉机工业正式起步。
到目前,中国一拖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方红拖拉机已成为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张名片。
1953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山新建的无缝钢管厂试轧成功挺起了国家建设的钢铁脊梁。
如今鞍钢钢铁产能接近4000万吨,成为跻身世界500强的巨型“钢铁航母”。
1958年,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在长春横空出世,红旗轿车从此便成为重大国事活动用车,是当时国内高端车的象征。
而今,红旗品牌再次起航,以全新的品牌发展的策略,打造“中国第一、世界著名”的新高尚精致主义品牌,根据全新红旗战略规划,红旗将在2020年销量10万台级。
1958年,第一台国产 “北京牌”黑白电视机试制成功,此后,我国电视机经历从黑白到彩色高清、超高清几大阶段,未来还将向虚拟和立体化方向演进。
1958年11月,由大连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
2015年,以航海家郑和名字命名的“郑和”号,18000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在上海完工并交付给承租运营方——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公司,被誉为集装箱船中的“巨无霸”,标志着中国造船跨入了世界超大型集装箱船开发、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方阵。
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
2018年12月,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续写了中国人追梦太空的历程,见证了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进程。
从1980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现代化喷气式大客机——“运十”首次试飞,到2018年C919国产大型客机试飞成功,意味着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终得实现。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19年7月19日,在太空遨游了1036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圆满完成全部任务,回归地球,这也代表着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启动。
16年时间,中国就完成了从初次太空飞行到人在太空行走、空间站建立的壮举。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蛟龙号”从诞生到使用,为我国大洋资源勘探和深海探测继续提供强有力支撑。
2015年,世界大型全通透载客潜水器“寰岛蛟龙1”在海南省三亚亚龙湾投入试运营。
“寰岛蛟龙1”观光潜水器是国内唯一一家经过蛟龙号认证的民用观光潜水器,可在40米水深以内自由航行,属全球首创。
1958年3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是建国后我国首座建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民用机场,也是当时我国第4个国际机场,开启铺就中国连通世界的新航路。
到2018年末,中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235个,定期航班的总条数达到了4945条。
2019年9月25日,真正开始运营的大兴国际机场,在设计建设中创造了很多个世界之最,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建国后建成的第一座长江大桥,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正式交付使用,“天堑变通途”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通车,全长55公里的大桥,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
截至2018年末,中国公路桥梁总数超过80万座,铁路桥梁总数超过20万座。
一座座跨越天堑的桥梁,在大江大河、高山深谷、岛屿海峡,中国不断刷新世界桥梁建设纪录。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意味着铁道建设领域的“长征”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成渝铁路最初只能跑60公里每小时,而今“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陆地飞行”的历史跨越。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高产工业油流,宣告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
从此,中国一举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新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基础。
目前我国已有19座油田,2018年我国产油量达到了1.9亿吨,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实现1.91亿吨。
1990年9月1日,全程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作为建国后第一条筹划建设的高速公路,沈大高速路的贯通打通了当时辽宁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被誉为“神州第一路”。
截至2017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47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6万公里,位列世界第一。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2018年7月,阳江核电站6号机组正式投入商运。
至此,阳江核电6台国产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全面投运,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在运轻水压水堆核电基地。
截至2019年3月,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已达45台,来自11座核电站。
回顾70载历程,中国制造业穿越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并在2010年重夺丢失了一个半世纪的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如今已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而今,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70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制造马达强劲、蹄疾步稳。
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至2018年的30多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约971倍。
“经过70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形成了体系化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供应链,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韩建飞说。
回顾70年,中国制造从学习模仿和代工起步,逐步走向原创创新和铸造中国品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从前苏联学习并建立起一整套工业体系。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本质是利用国内低成本优势,通过两头在外——原料在外、市场在外的业务模式,为国际企业代工,赚取基本加工费,形成了中国制造的初期形态。
随着加入WTO,我国迅速融入全球大市场分享全球化红利。国内制造企业通过热情参加全球价值链分工,让我国快速成为“世界工厂”。
同时,我国通过扩大开放既快速推进了自身经济稳步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又对全球产业链构建作出巨大贡献。
国内优秀制造企业已开始走向全球,而机床、汽车等行业的国内大型制造企业也成功进行了国际并购。
第四阶段则是从2011年到现在,是中国制造迈向高水平发展的阶段,也是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阶段。
2010年,华为手机的销量仅有300万台。2019年5月,华为手机全球市场销量已经破亿。
2010年以来,我国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并向制造强国迈进。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涌现出来。
2018年,我国共有120家企业入选世界500强,其中,以制造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有50多家。
70年来,我国制造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水准不断提高,成为促进我国制造业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苗圩举例说,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通信设施等产业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甚至走向“领跑”,已经处于国际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