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清洁能源创新融合高效发展
发布时间:2025-02-01 14:14:03 来源: 火狐官网网址
发展清洁能源是事关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格外的重视能源工作,就推动能源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清洁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作出重要部署。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企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走核电、风电、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协同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地发挥能源安全保障作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习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传统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威胁着能源供应的稳定。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是保障能源长期稳定供应、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中广核紧紧围绕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发展清洁能源的初心使命,走出了一条以核能为主的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目前,中广核核电、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在运总装机超过1亿千瓦,已成为推动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高起点起步,打造我国大型商用核电站范本。核电,是安全、可靠、经济的清洁低碳能源,在保障能源电力供应、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广核作为一家以核能为主的能源央企,正是起步于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习在2024年5月6日巴黎举办的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中明确指出,“大亚湾核电站、空客天津A320总装线等一批有代表性的项目成为两国互利合作的典范”。1978年,党中央决策,从法国引进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拉开了序幕。大亚湾核电站于1987年8月7日正式开工,历经“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在1994年全面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大陆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从无到有的重大跨越。如今,大亚湾核电站已安全运行30余年,累计实现上网电量4400多亿千瓦时,其中输送香港的电量达3200多亿千瓦时,占香港总用电量的1/4,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
2024年5月25日,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图为建成当日拍摄的广西防城港核电站外景。 中广核供图
批量化建设,奠定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基础。在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中广核持续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建设岭澳核电站一期、二期工程,形成CPR1000核电技术品牌,并在广东、广西、福建、辽宁等地建设了20台CPR1000机组,形成了我国核电批量化、标准化、系列化建设新格局,实现了我国大型商用核电站从全面引进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历史性跨越。40多年来,中广核走出了一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追赶之路,为我国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大产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按照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的相关指标,2024年中广核28台在运核电机组86%的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4台机组综合指标达到满分,充分发挥了核电机组清洁高效、安全稳定的基荷优势,有力有效支撑了能源保供。
华龙腾飞,引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发展势能。拥有自主核电技术,是我国从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的前提。基于此前数十年核电建设积累的经验、人才和资源,中广核及合作伙伴积极推进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研发,成功推出与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同台竞技的大国重器“华龙一号”,成为与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中广核“华龙一号”产业链已带动5400多家上下游企业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国产化,推动“华龙一号”实现核电整机设备100%国产化。2024年5月25日,随着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投产发电,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验证了“华龙一号”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积累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目前,中广核旗下共有14台在建“华龙一号”机组,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
布局“非核”,把新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强调:“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因应时代变化和能源革命,中广核在大力发展核电的同时,积极进军非核清洁能源。历经18年绿色发展,中广核国内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已突破56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覆盖风电、光伏、光热、抽蓄、储能、氢能等业务类型,建成汕尾“伏羲一号”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内蒙古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大基地、我国首个大规模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等一批重点项目。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科技、治理体系等正经历深刻变化,人工智能突破式发展引发更加旺盛的算力需求和急剧增加的能源消耗,加之气候变化风险加剧,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将难以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需要,能源安全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优先关切。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破解发展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难题。
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把发展清洁能源放在突出位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以先进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利用技术正在逐渐成为主流,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领先世界,已建立起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10多年来,中广核深刻领会习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把握清洁能源发展的时代潮流与世界大势,积极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定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在科技创新、产业布局、融合发展、开放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巨大优势,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强劲发展态势。
在科技创新上,清洁能源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广核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与第一驱动力,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在核能领域,形成以“华龙一号”、小型压水堆、先进堆型为主体的型谱化产品体系,“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通过欧洲用户要求认证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自主研发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和睦系统”在国内多种堆型实现规模化应用,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创造了重要条件。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技术发展,依托德令哈光热项目建设国家级光热研发中心,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
在产业布局上,清洁能源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中广核加快拓展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新方式,依托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实现了核、风、光、储等清洁能源的规模化、集群化建设与运营,牢牢掌握长远发展的主动权。近10年来相继建成22台核电机组,安全生产业绩持续保持世界一流,境内外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700万千瓦,规模效益位居行业前列,全面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绿色多元产业结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融合发展上,清洁能源产业链不断升级。中广核聚焦提升我国清洁能源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高质量推动“华龙一号”现代化产业链建设,推动新能源、质子医疗等产业链提升,累计带动上下游超17000家企业协同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将清洁能源发展与乡村振兴、社会民生、环境治理等相结合,打造光伏治沙、海洋牧场、渔光互补等示范工程,引领清洁能源行业的多元化融合发展。
在开放合作上,共建“一带一路”能源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中广核秉承开放发展、国际合作的先天优势,聚焦核能、核燃料、清洁能源等领域海外市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清洁能源产业生态圈。从全球布局来看,中广核清洁能源发展已经形成“一横两纵”的新格局,清洁能源项目遍及法国、马来西亚、巴西、韩国等16个国家。同时,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实现核燃料领域高质量合作共赢,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伏羲一号”位于中广核汕尾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是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的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2024年9月4日,中广核“伏羲一号”建成投运。图为投运当日拍摄的“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 中广核供图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是世界大势。我国已向国际社会作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但蕴含的发展机遇也前所未有。作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开拓者,中广核将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势,抓抢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清洁能源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打造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发展清洁能源是加快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广核将深入学习领会习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效衔接、相互贯通,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加快推动清洁能源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作用。
强化科技创新,努力成为可靠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始终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不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中广核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规划布局、平台建设、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当好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聚焦开展前瞻性技术布局,大力推进先进堆型、先进燃料、质子医疗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力求掌握更多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和产业链关键环节;聚焦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建设三大创新中心,布局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核能科技基础设施和示范工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健全科研管理机制,优化研发投入机制,将研发投入、重大科研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成员公司年度及任期考核;聚焦人才强企工程,构建由中青年专家、资深专家、首席专家和战略总指挥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着力打造清洁能源科技研发人才高地。
聚力产业创新,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中广核核能、核燃料、新能源等6大实体产业都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未来,中广核将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作用,组织开展技术攻关、资源整合和典型场景应用建设,全面推进固链补链强链塑链;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核能领先、核燃料安全保障、新能源倍增、数字化跃升、核技术突破、环保强基和未来启航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充分发挥产业各要素协同发展引领作用,积极组建覆盖重点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盟,通过标准衔接、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产业控制力。
夯实安全保障,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习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必须要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广核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水平发展。新征程上,中广核将全力保障核安全万无一失,持续提升质保体系有效性,以扎实举措确保绝对安全;全力保障铀矿战略资源安全供应,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风险研判及应对,多途径提升我国天然铀安全保障能力;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坚定做强做优做大核、风、光、储等清洁能源,进一步提升能源安全可靠供应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