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高烧”与“伤痛”: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亟待关注

发布时间:2024-12-28 08:45:04   来源:  火狐官网网址

  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愈发严峻,已然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地球,这颗蓝色星球,正如同一个发着高烧的病人,体温不断攀升。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蓝皮书(2024)》,2023 年全球平均温度达到了 1850 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最近 10 年(2014 - 2023 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 - 1900 年平均值)高出约 1.2℃。过去 12 个月(2023 年 7 月至 2024 年 6 月)的全球平均气温比 1991 - 2020 年的平均气温高 0.76℃,比 1850 - 1900 年工业化前的平均气温高 1.64℃,这一温度甚至超过了全新世暖期(距今 9500 年至 5500 年前)。

  全球变暖的主要推手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₆)等,它们在大气中含量虽少,却对地球的气温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其中,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无论是工业生产里的火力发电、钢铁冶炼,还是交通运输领域的汽车、飞机等燃油交通工具,都在源源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甲烷多属天然排放,自然界的生物厌氧腐解作用,如水体流动性不高的湖泊、湿地等会有甲烷的释放,而人为活动如农业畜牧活动、垃圾填埋以及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泄漏等,也加剧了甲烷的排放;

  氧化亚氮人为排放源多为农业 / 畜牧之相关活动,像农田大量使用氮肥(化肥),以及工业程序中需用氮元素相关化工原料的制程,如硝酸、己二酸(以硝酸为反应原料之一)等生产的全部过程都会产生氧化亚氮。这些温室气体就像给地球裹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所吸收,使得热量难以向外层空间发散,进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

  与全球变暖如影随形的,是环境污染问题,它就像一场肆虐的风暴,席卷着地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水域和每一口空气。

  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中最为直观、对人类生活影响最为直接的一环。在城市的上空,雾霾常常笼罩,如幽灵般挥之不去。其污染源广泛,工业生产里的燃煤、燃油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ₓ)、颗粒物(PM)等污染物;交通运输领域,汽车、飞机、船舶等燃油交通工具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铅化物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生活中,冬季取暖的小煤炉、垃圾焚烧等也会释放出刺鼻的烟雾。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其主要成分臭氧(O₃)、醛类等具有强氧化性,对呼吸道黏膜、眼睛等造成强烈刺激,引发咳嗽、流泪、呼吸困难等症状。雾霾天里,PM2.5 和 PM10 等细小颗粒物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轻易穿透呼吸道进入人体肺部,甚至融入血液循环,导致心肺功能障碍、哮喘、心血管疾病等发病率急剧上升。据统计,在雾霾严重的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的就医人数可增长 30% - 50%。

  水污染同样触目惊心。工业废水未经妥善处理便肆意排入江河湖海,这些废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如汞(Hg)、镉(Cd)、铬(Cr)、铅(Pb)等,它们具有极强的毒性,能够在生物体内累积,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最终危害人类健康。例如,日本曾爆发的水俣病,就是由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被汞污染的海产品,汞在人体内蓄积,破坏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出现手脚麻木、运动失调、视野缩小等症状,甚至危及到生命;还有痛痛病,因镉污染致使患者骨骼软化、萎缩,周身疼痛难忍。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可以小看,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其中的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及氮、磷等营养元素,随雨水冲刷流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湖泊、池塘中藻类疯狂繁殖,形成水华,消耗水中大量溶解氧,致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体散发着腐臭气味。海洋污染亦是危机四伏,石油泄漏事故频发,如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海量原油漂浮在海面上,形成大面积油膜,不仅隔绝了海水与空气的氧气交换,让海洋生物窒息而亡,还会黏附在海鸟羽毛上,使其失去飞翔能力,最终悲惨死去。据估算,每次大型石油泄漏事故都可能会导致数以万计的海鸟、海豹、海豚等海洋生物丧生,海洋ECO遭受重创,渔业资源大幅衰退。

  土壤污染则似一颗隐匿的 “定时炸弹”。工业废渣、矿山尾矿随意堆放,其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慢慢渗透进土壤,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其肥力下降,板结硬化,农作物生长受阻。同时,这些受污染土壤上生长的农作物,吸收了土壤中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食品安全问题堪忧。比如,一些地区因土壤镉污染,产出的稻米镉含量超标,长期食用此类 “镉大米”,镉会在人体肾脏、骨骼等部位蓄积,引发肾脏疾病、骨质疏松等。此外,过量使用的塑料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难以自然降解,阻碍土壤水分渗透、空气流通,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分解殆尽,持续危害土壤生态环境。

  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这两大难题绝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犹如一对 “孪生恶魔”,共同对地球ECO发起猛烈攻击。

  一方面,环境污染会加剧全球变暖。大气污染中的诸多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不仅自身会影响气候,还能作为云凝结核,改变云的微物理特性,影响太阳辐射的反射与吸收,进而影响地球的能量平衡,促使气温升高。同时,水污染致使水体ECO失衡,大量水生植物、藻类死亡,其原本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功能减弱,使得更多二氧化碳滞留在大气中。土壤污染导致植被生长不良,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削弱了土壤作为碳汇的能力,原本可被土壤固定的有机碳无法正常固定,反而可能分解释放,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步推动全球变暖进程。

  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雪上加霜。气温升高加速冰川融化,大量淡水涌入海洋,改变了海水的盐度与温度分布,引发海洋环流变化,影响海洋对热量、二氧化碳的吸收与储存能力,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波动,加重温室效应。而且,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暴雨、洪水肆虐,使得土壤侵蚀加剧,大量泥沙裹挟着农药、化肥残留及重金属污染物冲入水体,加重水污染;

  干旱频发地区,风力作用增强,地面沙尘被扬起,加剧大气扬尘污染,PM10 等污染物浓度飙升。此外,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入侵沿海陆地,使得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土地退化,地下水受海水污染,淡水水质恶化,原本脆弱的沿海生态环境在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夹击下,面临崩溃的边缘,像一些低洼沿海湿地,被海水淹没后,湿地植物死亡,候鸟栖息地丧失,ECO服务功能锐减。

  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带来的沉重代价,正全方位地压向地球ECO以及人类社会,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我们的未来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从生态层面来看,生物多样性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重创。随着全球气温升高,许多物种的栖息地正以惊人的速度丧失。以极地地区为例,北极海冰不断消融,北极熊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它们赖以捕猎的冰面日益减少,许多北极熊因饥饿而变得瘦骨嶙峋,甚至不得不冒险靠近人类居住区觅食,生存处境岌岌可危;南极的帝企鹅同样面临困境,海冰融化使得它们繁殖的栖息地变得不稳定,企鹅幼崽常常在尚未长大成熟时,就因冰面破裂、溺水等原因夭折,种群数量持续下滑。热带雨林,这颗地球上的 “绿色明珠”,也在遭受着刀斧之灾。

  大片森林被砍伐用于开垦农田、养殖牲畜或获取木材,大量动植物失去家园。据统计,每消失 1 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就可能有 100 - 300 种植物、50 - 150 种鸟类以及数十种哺乳动物和昆虫灭绝。物种灭绝的连锁反应如同多米诺骨牌,一种生物的消逝,会引发与之相关联的生物链上下游物种受到波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稳定性遭到严重削弱。

  而对于人类自身,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也犹如挥之不去的梦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境。农业生产首当其冲,受到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夹击。气温升高打乱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使得作物生长过快或过慢,无法正常积累养分,导致粮食减产甚至品质下降。干旱地区愈发缺水,土壤沙化加剧,农作物难以扎根生长;而湿润地区暴雨频繁,洪水泛滥,冲毁农田,淹没庄稼。水污染使得灌溉用水质量堪忧,水中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被农作物吸收,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可能引发人体健康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出警告,若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到本世纪中叶,全球粮食产量可能减少 10% - 20%,这无疑将加剧全球粮食危机,使数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

  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紧迫。气温上升加速了水分蒸发,降水分布愈发不均,干旱地区愈发干旱,而湿润地区暴雨成灾,却难以有效收集利用水资源。冰川作为地球上的 “固体水库”,大量融化后,短期内虽会使河流水量增加,但长远来看,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储备在急剧减少。许多依赖冰川融水的河流,在旱季流量锐减,影响沿岸居民的生活用水、农业灌溉以及工业生产。据预测,到 2050 年,全球将有超过 20 亿人面临严重缺水问题,因水引发的冲突也可能增多,威胁地区和平稳定。

  人类的健康更是在这场危机中饱受威胁。空气污染使得呼吸道疾病肆虐,雾霾中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侵蚀着人们的肺部,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等发病率逐年攀升。水污染导致水源性疾病频发,饮用被污染的水,容易引发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土壤污染让食品安全问题雪上加霜,受污染土壤中生长的农作物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长期食用会在人体内蓄积,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引发各种慢性疾病。此外,全球变暖还为传染病的传播大开 “方便之门”,温暖潮湿的环境利于蚊虫滋生,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传播范围逐步扩大;冰川冻土融化,可能释放出古老的病毒、细菌,一些未知病原体进入ECO,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巨大风险,让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这两大严峻挑战,人类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已然开启了一场携手共进的自救行动。

  在国际层面,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携手共进,为应对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问题而努力。《巴黎协定》的签署,犹如一盏明灯,为全球气候治理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各国在此框架下承诺各自的减排目标,一起努力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2℃以内,并尽力限制在 1.5℃以内。欧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计划,计划到 2030 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到 40%,能效提高 32.5%,并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为此,欧盟持续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耗能企业实施严格的碳排放监管,促使公司进行绿色低碳改造。

  中国也在这场应对危机的战斗中勇挑重担,提出 “双碳” 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全力发展新能源产业,2023 年,中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达到 15 亿千瓦,满足了全社会用电量的 32%,超过了欧盟全年用电量之和;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连续数月突破 50%,中国生产的新能源车占到了全球新能源车产能的 70%;同时,中国还在工业领域积极地推进节能减排,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进行产能调控与技术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美国虽在气候政策上曾有波折,但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起来,制定了一系列减排目标,加大对清洁能源研发的投入,计划到 2035 年实现无碳污染电力,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加强建筑节能改造等,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贡献力量。

  在节能减排领域,各国政策频出,多管齐下。许多国家通过税收政策杠杆,促使企业节能减排,如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征收高额碳税、能源税,倒逼企业改进生产的基本工艺,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同时,对节能环保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鼓励其发展壮大。一些国家还设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企业依据自己碳排放额度进行买卖,促使碳排放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激励企业主动减排。

  推广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更是成为全世界共识。太阳能发电技术日新月异,成本不断降低,光伏发电效率大幅度的提高,慢慢的变多的国家和地区大规模建设太阳能电站,从屋顶分布式光伏到大型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太阳能电力正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照亮低碳生活。风力发电同样发展迅猛,陆上风电不断向低风速区域拓展,海上风电更是异军突起,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一台台巨型风力发电机矗立在海岸边、海面上,将风能转化为清洁电能,源源不断输送到电网。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在稳步推进,为能源结构多元化、清洁化注入强劲动力。

  绿色交通的构建也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各国全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对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准点率与舒适性,鼓励民众优先选择公交出行;另一方面,通过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置成本,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解决新能源汽车的 “里程焦虑” 问题。

  比利时、新加坡、哥伦比亚等国家通过完善可持续交通系统、提高燃油车购置成本、推广自行车出行等举措,以及举办无车日、自行车节、电动车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民众绿色出行;欧盟拟对重型车辆实施严格碳排限制,各国的重型车辆要在 2030 年至 2034 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45%,2039 年年底前减少 65%,2040 年以后减少 90%;越南也在积极推动绿色交通建设,交通运输部已建成城市铁路,部署数百辆电动公交车以及数万辆电动汽车正在运营。

  而作为地球家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出行时,优先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频率,若需购车,尽可能地选择新能源汽车;居家时,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的好习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 26℃,冬季不高于 22℃,使用节能电器,减少待机耗电,进行垃圾分类,让资源得到回收利用;购物时,自带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尽量购买本地、当季食品,减少食物运送过程中的碳排放。我们还可以热情参加植树造林、海滩清洁、湿地保护等环保公益活动,为地球增添一抹绿色,守护一片净土,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汇聚起保护地球的磅礴力量。

  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问题固然严峻,但只要我们携手并肩,各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个个体齐心协力,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生活方式转变等多重维度持续发力,就一定能驱散阴霾,让地球重归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蔚蓝星球。

  花一万亿元推平黄土高原再造五亿亩良田?多省回复:不存在“大规模推山造田”

  这就是人间不公!731部队细菌战犯逃回日本后,很多人在医院、学校等公立机构担任要职

  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之一。1931年到1945年期间,731部队进行骇人听闻的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数千名中国、苏联、朝鲜战俘和中国平民被用于人体细菌和毒气实验。

  今天上午,由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076两栖攻击舰首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举行。076两栖攻击舰首舰命名为“中国人民海军四川舰”。这对于中国海军意味着什么?

  网友挑战最远上班路,6:40出发全程25公里,从天黑开到天亮,评论区不少网友晒自己的通勤路#最远上班路

  网友挑战最远上班路,6:40出发全程25公里,从天黑开到天亮,评论区不少网友晒自己的通勤路#最远上班路

  12月26日,网传帕劳贝里琉有多名中国人潜水时疑似失联,目前华人及当地政府都在积极做出响应救援。在当地时间27日14时左右,帕劳当地一位资深潜水爱好者小柔表示,失联潜水员已全部找到,全都活着。

  2年被家暴16次案一审宣判,被告获刑11年赔偿37万余元,律师:准备申请抗诉

  12月27日,“2年被家暴16次”女子谢女士的前夫贺某阳被控故意伤害罪、虐待罪一案宣判,因虐待罪判处1年6个月,故意伤害罪判处9年10个月,执行有期徒刑11年,时间为2023年4月至2034年3月。此外,判处贺某阳赔偿金额共计37万余元。

  12月27日上午,由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076两栖攻击舰首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举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0时许,下水命名仪式开始,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馨馨编辑馨馨“篮球不只是运动,是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