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绿色竞争力 碳足迹渐显未来工业底色

发布时间:2024-09-14 07:03:23   来源:  火狐官网网址

  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

  《方案》提出,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完善,应用场景更丰富;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

  碳足迹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特定对象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产品碳足迹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等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四项主要任务,并分解成22项具体工作。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国际间贸易也更加重视对绿色供应链规则的实际应用。在此带动下,有更多的跨国企业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例行发布会上提到,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从标准、因子、制度规则等基础性工作着手,推动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和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以及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公开披露等制度。同时,强化政策协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丰富拓展推广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鼓励地方试点和政策创新,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先行先试。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节能与绿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赵越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方案》明确了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将加快建立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增进碳足迹工作国际交流互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在重点产业尤其是高碳产业碳足迹方面,《方案》指出,将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同时,要优先聚焦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发布产品碳足迹因子,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我国产品碳足迹标准制定工作刚刚起步,目前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查到的碳足迹有关标准总共37项,其中已发布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3项、区域标准17项,国家标准计划12项。其中,行业标准《产品碳足迹产品品种类型规则光伏组件》已经发布,为我国新三样之一的光伏组件碳足迹核算提供了依据。”赵越和记者说,《方案》提出的重点产业、重点产品,是我国突破欧盟碳壁垒最迫切的领域,急需制定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总经济师孙星寿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建材行业是我国碳排放重点领域,碳排放量占中国工业碳排放量的比重超过15%,其中水泥、石灰、玻璃均是建材行业碳排放重点行业。《方案》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完善相关领域碳足迹和碳管理建设,提升应用标准化、数字化手段推进行业科学、精准减碳水平。

  孙星寿透露,目前平板玻璃、水泥、石灰行业产品碳足迹团体标准都在加快研制中,预计今年下半年完成标准研制并发布。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介绍,电力是基础性、公用性行业,为别的行业领域发展提供物质和能源。优先建立电力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促进行业自身加快低碳转型,更为相关产业低碳发展奠定基础。

  裴晓菲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研究发布电力、煤炭、燃油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碳足迹因子,为下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

  《方案》要求,丰富拓展推广应用场景,适时将产品碳足迹有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鼓励政府和国有企业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

  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秘书长、“中创足迹”创始人、北京中创绿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迟晓光介绍,近年来我国积极建设碳足迹核算能力,编制或启动编制了多层级的钢铁行业相关的碳足迹标准,上线了中国钢铁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宝武、首钢、沙钢、包钢、酒钢等重点企业已于该平台发布了相关EPD数据,在大宗基础原材料重点产品中走在前列。此外,“新三样”的锂电池、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出于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需求,正加紧编制相关碳足迹标准及相应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的建设,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迟晓光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支撑。

  “可以说,《方案》逐步推动了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足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管理体系的统一、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对行业企业和产品而言,有助于逐步突破国家涉碳贸易壁垒,增强我国相关这类的产品的国际核心竞争力。”迟晓光指出。

  赵越强调,《方案》的出台,将有利于碳足迹管理机构及业务的发展壮大,有助于企业打造绿色竞争力,获得更加多市场机会。

  “在国家双碳背景下,碳足迹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上的水准,增强企业低碳竞争力,特别是外向型、碳敏感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张晶杰表示。

  《方案》不仅明确了碳足迹工作的目标,也对碳足迹工作落地难点,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为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制定预留了足够的时间。

  “难点方面主要在于复杂供应链体系下的数据收集与管理,企业和行业间碳足迹数据壁垒,以及碳足迹数据和核算方法的国际互认互信问题等。”迟晓光说。

  在赵越看来,我国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做好四方面工作是关键: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加强本土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碳足迹互认机制,强化数据安全。

  《方案》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统筹协调,深入研究产品碳足迹领域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扎实落实各项任务,推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热情参加,共同构建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

  同时,《方案》强调建立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推动企业挖掘减碳潜力、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产品低碳竞争力。(记者 曹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