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十二)

发布时间:2025-01-03 20:42:02   来源:  工业环境

  贺兰山是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阻沙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重要生态功能,孕育了宁夏平原,是宁夏的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无序开采,让贺兰山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仅银川市镇北堡矿区就散布上百家砂石厂和采矿场。年以地方立法形式对葡萄酒产区进行保护,镇北堡矿区处于核心位置,推进矿业转型发展与矿坑生态修复势在必行。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月,习在贺兰山下指出,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他强调,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年,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落地宁夏,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水平发展亿元,通过生态产业布局、生态环境治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示范,吸引社会投资落户,打造葡萄酒产业基地,有效延长生态产品价值链。曾经的乱石荒滩藤织起了绿色长廊,废弃采砂坑变成了

  镇北堡矿区位于贺兰山东麓冲积扇扇缘区,是当地砂石料供应地。因开采历史较长,人工采挖活动强烈,地上采挖区成面状和网状分布,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被极大破坏,废弃矿坑密集,地表形成了平均深达40米的矿坑,土地损毁面积15平方千米以上,矿区土石大面积,现场满目疮痍与萧瑟。受采砂影响,周边植被稀疏,野生动植物难觅踪迹。汛期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冬春更是扬尘天气的主要污染源,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农业禁区”,成为人迹罕至的废弃地,毫无生态环境可言。

  宁夏对镇北堡矿区“小散乱”采矿点进行取缔整合,仅保留6家企业集中绿色开采。因矿区恰位于北纬38度葡萄最佳种植带,地方政府充分的利用区域内的旧采石场和遗留采坑开展生态修复,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施综合整治系列工程,布局发展葡萄文旅产业,不但自然风貌得到重构,散布的矿坑也逆袭重生,达到自然与人工合一的效果。最典型的案例是,源石酒庄对6000亩采空区进行治理,投入近7亿元,改造利用3个大型采砂坑,依托矿坑高低复合地势建造酒庄、引水成湖、打造园区。在其中的一座采砂坑上,企业与政府携手建起了占地1200余亩、免费开放的休闲运动公园,另一座采砂坑被打造成占地2200亩的生态园林酒庄,第三个采砂坑持续恢复生态环境,正在修建占地2600亩的北大湖康养区。戈壁荒滩上还打造了3000亩葡萄种植基地,建成了数千亩生态林,风沙肆虐的砂石滩、废矿坑变成生机盎然的金沙滩、绿洲地。

  宁夏把矿区环境破坏的“包袱”转变为发展生态产业的“机遇”。政府持续对废弃矿区进行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道路、给排水、土地整治、防洪减灾等基本的建设,融通产业、生态、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改善生态环境,加深产业融合,带领企业在废弃矿坑中“掘金”。源石酒庄就是一个由采到治的缩影,其名字即源起于砂石矿场,祖孙三代人把采出的旧砂坑变成了网红生态酒庄。20世纪80年代,酒庄董事长袁辉的父亲在戈壁荒滩开办“老袁砂石场”,慢慢的变成为镇北堡矿区主要开采经营主体,“掘”到了“金”,也“掘”出了近6000亩的“坑”。袁辉也曾是采砂大军的一员,1996年,亲身经历生态破坏“后遗症”的他,谋划转型发展农业和生态整治,用采砂的钱补破坏的“洞”,在当时漏水漏沙、干旱贫瘠的乱石滩上,埋头种植防护林、整治采砂区、荒滩挖沟渠。2008年,恰逢宁夏发展葡萄酒产业机遇,他开始在矿坑上建设酒庄,并在平整改良后的土地上种植酿酒葡萄。随后,袁辉加大对1.8万亩矿坑荒地改造,开辟葡萄种植园,扩大酒庄规模,与政府联建运动休闲公园及生态园,让废弃的矿区变成了园林式酒庄,产生的经济利润反馈酒庄生态建设,达到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互促发展。2015年,袁辉的女儿袁园毕业入职酒庄,由此探索文旅融合,打造“一二三产业”生态园区。三代人从采砂、造林、修复到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从矿主到庄主再到园主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矿区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塑策略基础上,利用原有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融入民间传统文化精髓,建成多个具有典型东方风格的园林酒庄、生态酒庄、文化酒庄。最具代表性的源石酒庄入选第六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秉承“尊重自然、融于自然”理念,将中式园林美学、石雕青砖的建筑元素与葡萄酒文化巧妙结合。建筑主框架和功能细节融入生态理念,主体建筑、园内道路等全部取自治理矿坑时挖出的砾石卵石和选捡的遗弃建材,整体风貌与冲积扇面形如一体。修剪的葡萄藤、枯萎的树木、报废的橡木桶、随处可见的“怪石”、拆旧的鱼鳞瓦重新利用,更符合节约、共生理念。

  按照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确保“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水资源高效利用”原则上,以贺兰山东麓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依托,利用采砂区生态修复治理成果,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同时,加强绿道绿廊绿网建设、防洪沟道治理、生态产业培育工程,形成红酒、旅游、文化、餐饮、民宿、研学等“生态+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呈现出多元功能和多元产业。源石酒庄融合“美酒+美景+文化”,形成红酒文化品鉴、休闲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示范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庄园,成为人类亲近自然、体验葡萄酒文化的新兴打卡地。

  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迅猛,企业为保障权益、抵押融资,提出葡萄种植确权登记需求。宁夏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完善葡萄酒产业用地确权登记的政策措施》,探索以有偿方式获得的国有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法,创新葡萄苗木登记,发挥土地资源向土地资产显化的价值。源石酒庄在此契机下取得全国第一本专门记载了葡萄苗木品种、数量、种植培养面积和年限等信息的葡萄酒产业用地不动产权证,2000万元,解决了葡萄种植用地确权登记难、维护权益难、抵押融资难等问题。

  宁夏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相结合纳入重点支持,地方政府累计投入近2.7亿元,实施矿山修复、沟道防洪、绿化整治、基础设施等工程,逐渐完备葡萄酒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功能。生态修复和林带水系的建成,让矿区“含绿量”大幅度的增加,废弃矿坑变成了生态酒庄,葡萄园、防风林带组成绿色长廊,部分葡萄园增建拦蓄功能,“园成方、林成网”,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和周边人居环境,修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构筑了生态涵养的绿色屏障。

  宁夏把“紫色”元素融入“东麓”生态廊道建设,制定葡萄酒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打造葡萄种植基地58.3万亩。银川市实施葡萄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乡村振兴和发展全域旅游规划,打通连接酒庄、景区公路45千米,修建健身旅游通道160千米,打造以镇北堡为核心的生态文旅廊道,形成绿色产业集群,源石等一众酒庄评为4A景区,产区酒庄成为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2013年,《》将宁夏贺兰山东麓评选为全球46个“必去”最佳旅游地。

  贺兰山东麓以葡萄酒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为产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近13万个,当地农民收入中近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仅镇北堡就先后建成20多家酒庄和12家特色民宿,保护性开发近10万亩未利用地和废弃矿坑,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其中,源石酒庄每年为当地提供120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1.3万元。

  建立政府、社会、企业、金融共同参与机制,推广源石酒庄“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2023年开始建设的张骞葡萄郡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修复利用废弃的2.3万亩砂坑土地,打造世界最大下沉式生态型葡萄酒庄集群。该项目已落实专项债2.5亿元、财政资金1亿元,完成投资1.63亿元,正组织申报生态环境部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试点项目入库,吸引相关产业基金共同投资。贺兰山东麓以合纵之势实现生态价值多元化转化,绿色生态已成为贺兰山东麓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