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将如何创造更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4-11-08 19:08:01   来源:  最新资讯

  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统一、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国家空间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在各类规划中,变的是基于各地城市自身不同特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生活方式,不变的是各地市民对于日常居住生活、公共服务、交通出行等最基本最美好的诉求。

  只要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辅以前沿智慧科技应用,同时坚守并彰显独特城市文化,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一定能实现城市发展终极目标。

  10月12日,《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召开,对规划的详细内容进行介绍。在此之前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年会披露,目前我国已有31个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得到批复,超过84%的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南京、成都、广州、天津、深圳等多个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均于日前正式获批。规划对城市进行精准定位,背后又有何深刻考量?这些规划会对普通市民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本期《锦观智库》采访戴德梁行成都公司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董事孙晓蓉,为读者进行解读。

  锦观智库:从公布的获批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关批复文件分析,对耕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均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同时对城市进行了精准定位,要求要充分发挥城市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你认为这些要求的重大意义何在?城市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

  孙晓蓉:国土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构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国土空间格局,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首先应当关注的就是涉及国土空间之上的,包括生态资源、耕地资源等国土空间资源安全,这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首要要求。

  另一方面来看,通过合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可以有效控制城市扩张对农用地和自然环境的侵占,促进城市紧凑、集约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过去大拆大建,追求“新区”“新城”的开发模式已无法适应城市的发展要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从城镇化角度考虑,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6.16%,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如美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80%,但其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仅有4座,这与我们中国城区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多达10个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未来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升至接近70%,城镇化仍有较长的路程要走。这一过程中,需重点处理好城市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等问题,这些也是安全发展空间基础的内涵要求。

  此外,明确的规划要求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各类开发和保护活动,避免无序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统一、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国家空间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对于规划中对城市的精准定位,这是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城市作用的战略考量。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区域及城市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带动,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具体表现。在新的发展条件下,要解决发展不平衡、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问题,就必须予以国家进行顶层设计,结合各地区自身特点,重新对区域及城市进行精准定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先后主持召开8场推动区域发展战略座谈会。《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有效指导强化了区域协调发展。

  因此,各个城市都应利用好国家政策支持,找准定位,再分层级逐步推动各领域的协调发展。成都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新版规划明确了成都城市性质为“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愿景为“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发展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这版总规,赋予了成都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和发展机遇。

  总体来看,城市的定位,区域的协调发展,既需要高位谋划,各地依据自身基础条件紧抓政策要素,精准差异定位,又需要分级实施,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推进,实现发展成形。

  锦观智库:以人为本,成为众多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秉持的基本理念。我们看到,众多城市规划中,均提出要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等具体内容。那么,这些规划和市民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又会对市民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孙晓蓉: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是深远和全面的,它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居住、工作、休闲和交通等。各地在此前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如杭州的“未来社区”建设、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获得感。

  根据戴德梁行的研究,我们发现,各地发展模式基本包括生态环境提升、空间形态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治理提升等维度。同样,在此次公布的各大城市新版国土空间规划中,同样重点强化市民在居住就业、交通出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场景优化构建,可以注意到这些均与居民日常生活工作直接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造优良人居环境:规划强调以人为本,提出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良人居环境,这意味着市民将享受到更加舒适和便利的居住条件。二是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通过有序的城市更新,改善老旧城区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三是构建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强调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如教育、医疗、文化等,以满足市民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五是优化交通网络:规划提出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市民的出行效率和便利性。六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市民将享有更优质的生态环境。还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文化遗产保护等。

  比如成都打造的天府绿道、锦江绿道等体系,既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提升,也是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对城市蓝绿空间的创新优化,更是对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打造可进入、可参与的商业业态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市民日常的消费场景,形成了一系列“最美回家的路”。而绿色低碳的转型在这其中又以绿色出行方式、碳汇能力提升等形式集中体现,整体上构建起良好的闭环。

  在各类规划中,变的是基于各地城市自身不同特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生活方式,不变的是各地市民对于日常居住生活、公共服务、交通出行等最基本最美好的诉求。因此,只要时刻把握住以人民为核心,就能很好地兼顾宜居宜业和城市发展。

  锦观智库:结合相关规划,以及目前全球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你认为未来城市、理想城市有哪些特点?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你有什么期望?

  孙晓蓉:“未来城市”和“理想城市”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通常包含一些共同的特征和目标。

  戴德梁行以未来城市为核心要素,全面梳理了纽约、东京、新加坡、伦敦等地最新城市规划与包括人居三大会《新城市议程》、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等在内的国际会议文件,总结出未来城市发展新趋势。其总体强调科技创新的新经济产业模式、绿色低碳化的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营造、高效智能的城市空间利用与交通组织、智慧安全韧性的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五大维度。

  如:新加坡通过严格的城市规划和绿色政策,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目标,强调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都提出的“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公园城市”理念正从人居理想绘成现实答卷。

  这些特征和目标反映了人们对更加宜居、可持续、智能和有韧性的城市生活的追求。总体来看,虽然人们在探索未来城市过程中将历经波折,但只要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辅以前沿智慧科技应用,同时坚守并彰显独特城市文化,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一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城市发展终极目标:

  一个人们可以享受最前沿的科技、最宜居的环境、最具文化特色的体验,同时也是环境最为友好,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所。